一篇刷屏的文章讲述了一位“女文青”和某导演的风流韵事,两位主角都正遭到网民无情的窥视和嘲讽。
不过今天我想谈的主要是当事人的“女文青”这个属性。它一直以来都处在一个挺尴尬的状态,很少有人(尤其是女性)会主动标榜自己是文青,使这个词越来越像是在骂人。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
1
先看“文青”。很多谈这个事情的文章都批评女主故弄玄虚,文采其实很一般,非要把自己跟三毛并列,显得班门弄斧,东施效颦。从当事人自己写的“量子纠缠”等细节,我们确实能发现她自身阅历和知识储备的局限。
如果回到“文青”这个词的字面意义看,就是指“文艺青年”,首先需要跟文学或艺术沾边,和普通人相比,要体现出在文学或艺术方面的一些成就或积累才行。但遭遇嘲讽的“文青”们,其“业务能力”都不怎么过关,特别是看了一两本书,甚至靠一两篇“你若安好”的公众号文章就宣布入门的那种。
说艺术,他们不会吟诗作画或使用任何一种乐器,唱歌五音也不一定全。说文学,最基础的要通过大量的、广泛的阅读来做积累也做不到。这次事件的女主角,只有把自己的亲身经历拿出来,把这个压箱底的自我叙述带入文章当中,才获得了人生当中第一个 10 万+。
她跟范雨素还不一样,后者是把自己的人生经历拆细了慢慢来用,既可以通过《我是范雨素》这样的文章做十分简略的缩写体,也有底气把自己的故事讲个一两年都不带重样的。至于本次的女主,写这一篇文章估计已经用完了她所有最宝贵的人生素材。
所以,对于没有能力也没有成绩,只有一个梦想的人来说,现在的世界非常不友好。特别是在他们被某种天上掉下来的运气砸中,暴得大名的时候更是如此。
旁观者的心态中,无论如何都会有一点嫉妒——怎么说呢,你我都是没什么能力的普通人,甚至我会觉得自己比你强多了,加上奋斗了很久,我也没成功,凭什么这次你就红了?
好在有王利芬“人血馒头”的前车之鉴,所有批评女主文采不够的公众号文章,都暂时没有赤裸裸地表露出“为什么我不能来一个 10 万+”这样的渴望。
很多人把这次的“小二姐”比做几年前的凤姐,都是不走寻常路而出名,而且很急切的想利用自己的名气资源。但凤姐那样的红,也是红啊。更何况“小二姐”和凤姐还真有一个共同点,对她们采访报道最卖力的,恰好是同一个门户网站。
至于“女文青”的女性身份也是一个关键。在评论中,针对男方有一些调侃的说法,“同情”他“遇人不淑”,还有“艹粉指南”告诫有名气的男人不要“招惹”有公众号的女文青。但对女主,就连调侃性的同情言论都没有,比较主要的两种声音分别认为她可能有精神问题,以及是算计好了想出名。
抛开本次事件不算,对“女文青”的不怀好意也蕴含了更多的性别要素。诸多小清新特征当中,只有看什么书和 45 度角扭头望天是男女都可以做的,其他如穿棉布白裙戴草帽,不花分文穷游高原“净化心灵”等恶意猜测,则都是女性“专利”,对女性的嘲讽更加苛刻。
2
整个“文青”群体不仅因为特殊的属性而遭受他人嘲讽,而且不像其他可以抱团的群体那样,他们是很缺乏站在同一战线上的支持者的,尤其是缺少支持他们的商业力量。
不被传统价值观包容的人群有很多,例如最典型的“大龄剩女”,还有“单身狗”,LGBT 等群体。一般来说,他们虽然会被不少路人嘲笑,但是也会自我抱团形成强大的声音,还有一些商业性的力量,帮其打广告正名作为声誉上的对冲。
就都市女性而言,有两种群体的形象现在相对过去是大幅提升的,是高知群体的大龄单身女性,以及刚走入婚姻但保持人格独立,不做附庸的女性。如果有人叫剩女抓紧结婚,或者贬低女性在婚姻中的地位,都会受到网络舆论的压力而作出调整。
例如前两年的百合网电视广告,以老人念念不忘“结婚了吗”走逼婚路线,今年山东卫视春晚出现给妻子明码标价的环节,两者都被迫道歉整改。今年春晚之前的广告环节,百合网等婚恋网站都有投放广告,但风格大变,都不得不首先承认女性用户的独立自主,然后说她们可以自主选择自己的人生。
商业力量能主动讨好一部分群体,并不存在什么别的奥秘,完全是因为有利可图。其实经济独立的单身女性,消费能力是比较强大的,甚至可以跟传统热门的母婴群体不相上下。万一她们找到如意郎君蜕变为母婴群体,其自身和为孩子做的消费,水平将相比一般的家庭还要可观。
SK-II 去年凭借《她最后去了相亲角》广告片,狠狠地在“大龄剩女”群体中刷了一波存在感,为其争取到的高净值忠实用户完全值回票价,还显得他们特别有社会责任。一旦获得经济上的回报,企业就会“投桃报李”,通过春晚广告等传统大众媒介,帮助这些人群反攻家庭,改变他们在传统社会格局里的口碑。
所以,你现在能对之前还是负面的“剩女”刮目相看,少不了商业力量的助攻。但对于文青群体,因为商业价值不够浓厚,却一直没能得到这样的待遇。
文青属性不是单独存在的,可以和其他属性如单身,年轻人等相伴而生。所以,不同的文青个体在消费能力上可能有差异,但具体到由文青这一特征引发的消费,相对就要逊色很多了。
像“小二姐”这样,现在在尼泊尔或者随便什么地方通过穷游度过间隔年,就是直接由文青属性激发的消费行为。但穷游本身就要求相对低廉的支出,就连机票、酒店、门票这些不能省掉的支出,他们都要仔细斟酌,那其他周边产品恐怕就更不可能有特别高的溢价。所以为这些文青穷游做准备的旅游网站,并不能从中得到太大的收益。
文青们待在家里,也不是很经常会做与文青属性有关的消费。他们一方面会很积极地寻求盗版资源来作为精神食粮,至少不会明显抗拒盗版,另一方面对广告、付费会员等盈利沾边的行为,则表现出明显一致的厌恶,可以说是最不好伺候的主儿。
我不止一次听到论调说,豆瓣这么十几年了都没做大,跟主力用户的抠门与矫情不无关系。他们容不得自己的精神角落沾上哪怕一点点所谓“烟火气”,这就是问题的关键。
照这样算,企业也就很难有动力去讨好这一部分群体,从而去进一步改变他们在人们眼中的形象。其实通过舆论重新带起崇拜文青,追逐文艺气质的潮流,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困难,但若是无利可图,就没有靠谱的力量会去推动这一进程。
那难道要靠文青自己写公众号来重塑形象吗?快算了吧,至少这次女文青为爱献身的 10 万+爆出来,距离文青们改善形象的目标,估计又拉开了十万八千里的距离。
本文 为什么“(女)文青”都快变成一个骂人的词了 来自 动点科技.
原文链接:https://cn.technode.com/post/2018-03-03/young-aesthe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