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 English

Takeda 2021

武田发布评估HYQVIA®用于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CIDP)维持治疗的枢纽性3期临床试验阳性顶线结果

- 数据显示,HYQVIA®[免疫球蛋白输注液10%(人类)暨重组人类透明质酸酶]维持治疗组的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复发率低于安慰剂

- 公司继续分析数据,目标是在2022财年向美国和欧盟报批

2022-07-25 19:14
  • zh_cn
  • zh_hant
  • en

日本大阪和马萨诸塞州剑桥--(美国商业资讯)--武田(Takeda, TSE:4502/NYSE:TAK)今天宣布ADVANCE-1达到主要终点。ADVANCE-1是一项随机、安慰剂对照、双盲3期临床试验,评估HYQVIA®[免疫球蛋白输注液10%(人类)暨重组人类透明质酸酶]用于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CIDP)的维持治疗。顶线数据显示,HYQVIA维持治疗可减少CIDP的神经肌肉残疾及损伤的复发,为其作为促进性皮下免疫球蛋白(fSCIG)解决方案的潜力提供了数据支持。该解决方案或可允许众多CIDP患者每月输注一次。ADVANCE-1的分析正在进行中,公司预计在即将召开的医学论坛上披露更多数据。 

枢纽性ADVANCE-1临床试验评估HYQVIA在132例成人CIDP患者中的有效性、安全性和耐受性。这些患者在输注前接受静脉内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稳定给药方案至少3个月。主要终点分析显示,按《炎性神经病病因和治疗量表》(INCAT),HYQVIA剂量和给药间隔与该患者既往IVIG相同时,其CIDP复发率低于安慰剂[分别为9.7%和31.4%;p值=0.0045]。本研究多数患者接受每4周HYQVIA给药一次方案。 

武田血浆衍生疗法事业部研发负责人Kristina Allikmets表示:“虽然静脉内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疗CIDP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已得到公认,1但CIDP患者长期用药会带来沉重的负担。非常需要一种既有效又可以每月一次在家或医院给药的治疗,减少输液部位的数量,减少给药持续时间和频次。我们致力于尽快将这种疗法带给CIDP患者。” 

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是一种罕见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周围神经系统。2,3该病况可导致手臂和腿脚进行性对称性无力和感觉功能受损。2免疫球蛋白治疗因其广泛的、多方面、抗炎和免疫调节效应已成为CIDP患者的标准治疗。4,5,6

ADVANCE-1顶线分析结果显示,HYQVIA安全性良好,进一步支持其用作CIDP的维持治疗。在HYQVIA治疗的62例患者中,多数治疗相关不良事件报告为轻度或中度。未报告新的HYQVIA安全性风险。进行中的ADVANCE-3临床试验数据将进一步支持HYQVIA对CIDP的安全性,ADVANCE-3是同类研究中延伸期最长的研究,部分参研者的随访数据长达6年。7

在全部数据分析后,武田计划在2022财年向美国和欧盟的监管部门报批HYQVIA。 

关于ADVANCE临床项目

ADVANCE-1是一项3期、多中心、安慰剂对照、双盲研究,旨在评估HYQVIA® [免疫球蛋白输注液10%(人类)暨重组人类透明质酸酶]维持治疗预防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CIDP)复发的有效性、安全性和耐受性。此项全球性研究纳入132例CIDP成人确诊患者,他们在筛选前保持静脉内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稳定给药方案至少3个月。 

该临床试验的主要终点是功能残疾出现恶化的受试者比例,定义为《炎性神经病病因和治疗量表》(INCAT)残疾校正评分连续两次高于皮下(SC)治疗前基线评分≥1分。部分次要终点包括复发前稳定时间、对日常生活活动(ADL)的效应、安全性和耐受性。患者随机接受HYQVIA或安慰剂,剂量和输注频次与其既往IVIG治疗相同(每2周、3周或4周),疗程6个月或直至复发。复发患者接受Gammagard Liquid® (Kiovig®)的IVIG治疗,疗程6个月,作为该研究(ADVANCE-2)开放补救组的一部分。仍未复发者继续HYQVIA治疗,作为ADVANCE-3的一部分。ADVANCE-3是一项开放延伸临床试验,旨在评估HYQVIA对已完成ADVANCE-1治疗的CIDP参研者的长期安全性、耐受性和免疫原性。 

如需了解有关ADVANCE-1临床试验的更多信息,请访问ClinicalTrials.gov,研究识别号为NCT02549170。 

关于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CIDP)

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CIDP)是一种累及周围神经系统的慢性、获得性、免疫介导疾病,其特征是肢体远端及近端进行性、对称性无力以及四肢感觉功能受损。2 CIDP是一种罕见、致残性、缓慢进展性或复发性疾病,8全球患病率约为每10万人中有0.67-10.3例。9 CIDP的主要症状进展缓慢,导致准确诊断可延迟数月至数年。2,10

关于HYQVIA®

HYQVIA® [免疫球蛋白输注液10%(人类)暨重组人类透明质酸酶]是一种含有重组人类透明质酸酶和免疫球蛋白(Ig)的液体药物,在美国获准用于治疗原发性免疫缺陷(PI)成人患者。同时在欧盟获准作为成人、儿童和青少年原发性免疫缺陷和继发性免疫缺陷(SID)的替代疗法。这些患者患有重度或复发性感染,抗菌治疗无效,被证实特异性抗体失效(PSAF)或血清IgG水平<4克/升。HYQVIA经皮下注入皮下脂肪组织。HYQVIA含有采自人类血浆的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是维持人体免疫系统的抗体。HYQVIA的透明质酸酶部分有助于人体吸收更多的免疫球蛋白。HYQVIA每月最多输注一次(每3或4周)。如需了解有关HYQVIA的更多信息,请访问HyQvia.com。 

美国版适应证与用药限制

HYQVIA适用于治疗成人原发性免疫缺陷。HYQVIA仅供皮下给药。HYQVIA中的重组人类透明质酸酶在原发性免疫缺陷之外各类病况中长期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尚未确立。 

美国版重要安全性信息

警示:血栓形成

  • 包括HYQVIA在内的免疫球蛋白产品可导致血栓形成。风险因素可包括高龄、长时间不活动、高凝状态、静脉或动脉血栓形成史、使用雌激素、留置血管导管、高粘血症和心血管风险因素。血栓形成可发生于没有已知危险因素的情况下。
  • 对于有血栓形成风险的患者,应以可行的最低剂量和输注速度进行HYQVIA给药。给药前应确保患者水分充足。
  • 有高粘血症风险的患者应监测血栓形成的体征和症状,并评估血液粘度。

禁忌症

  • 对人类免疫球蛋白的过敏性或重度全身性超敏反应史
  • 伴IgA抗体的IgA缺陷患者和对人类免疫球蛋白的超敏反应史
  • 已知对透明质酸酶(包括HYQVIA的重组人类透明质酸酶)有全身性超敏反应
  • 已知对(透明质酸酶溶液中的)人类白蛋白有全身性超敏反应

警示与注意事项

  • 超敏反应:可发生重度超敏反应,即使对于既往耐受人类免疫球蛋白治疗的患者也不例外。若有发生超敏反应,应立即停止输注并给与相应治疗。伴IgA抗体的IgA缺陷患者发生潜在重度超敏反应(包括过敏反应)的风险较高。
  • 血栓形成:可发生于免疫球蛋白产品治疗后,且无已知风险因素。对于风险患者,应以可行的最低剂量和输注速度给药。给药前应确保水分充足。有高粘血症风险的患者应监测血栓形成的体征和症状,并评估血液粘度。
  • 重组人类透明质酸酶(rHuPH20)免疫原性:可产生针对重组人类透明质酸酶成分的非中和抗体。此类抗体的临床意义或其能否干扰人类受精尚属未知。
  • 无菌性脑膜炎综合征:免疫球蛋白用药中已有报道,女性可能较常见。有体征和症状表现的患者应进行全套神经系统检查,以排除脑膜炎的其他病因。停用免疫球蛋白治疗后可在数天内缓解,未见后遗症。
  • 溶血:HYQVIA含有可能导致阳性直接抗球蛋白反应和溶血的血型抗体。患者应监测有无溶血和迟发性溶血性贫血的体征和症状,若有存在,应通过实验室检测进行相应确认。
  • 肾功能不全/衰竭:免疫球蛋白产品尤其是含蔗糖的产品静脉内用药时可能发生急性肾功能不全/衰竭、急性肾小管坏死、近端肾小管病、渗透性肾病和死亡。应确保患者在输注前没有低血容量。对于因基础肾功能不全或易患急性肾功能衰竭而处于风险中的患者,应在启动治疗之前及治疗全程评估肾功能,并考虑少量多次给药。如果肾功能恶化,应考虑停药。
  • 局部感染扩散:不要将HYQVIA注入感染部位或感染部位周围,因为局部感染可能有扩散的风险。
  • 输液相关急性肺损伤:免疫球蛋白静脉给药时可能会发生非心源性肺水肿。患者应监测肺部不良反应。若有疑诊,应相应检测产品及患者血清中有无抗中性粒细胞和抗HLA抗体。可在具备充分通气支持的情况下采用氧疗进行处治。
  • 传染性病原体:由于HYQVIA由人类血浆制成,它可能具有传播传染性病原体(例如病毒、其他病原体)的风险。尚无任何病毒性疾病或变异型克雅氏病(vCJD)传播病例与HYQVIA相关。
  • 干扰实验室检测:由于被动转移抗体,可能会出现假阳性血清学检测结果和某些检测读数,可能会导致误读。

不良相互作用

>5%的临床试验患者中观察到的最常见不良反应有:局部不良反应,包括疼痛、红斑、水肿和瘙痒,以及全身性不良反应,包括头痛、产生针对重组人类透明质酸酶的抗体(rHuPH20)、疲乏、恶心、发烧和呕吐。 

药物相互作用

抗体的被动转移可能会短暂干扰对活性减毒病毒疫苗(例如麻疹、腮腺炎、风疹和水痘)的免疫应答。 

如需了解美国版完整处方信息,请访问:https://www.shirecontent.com/PI/PDFs/HYQVIA_USA_ENG.pdf

如需了解欧盟版产品特性概述,请访问:https://www.ema.europa.eu/en/medicines/human/EPAR/hyqvia

关于武田

武田是一家总部位于日本的以价值观为基础的研发驱动型跨国生物制药翘楚,秉承对患者、人类和地球的承诺,致力于发现和提供改变生活的疗法。武田的研究工作专注于四大治疗领域:肿瘤学、罕见遗传和血液病、神经科学和胃肠病学。我们同时在血浆衍生治疗药物和疫苗领域进行针对性研发投入。我们正在专注于开发有助于改善人类生活的高度创新的药品,努力推进新治疗选择的前沿,并发挥我们的升级版协作研发引擎和能力的优势,以研制强大的、多样化模式的后续产品线。我们的员工致力于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质,在约80个国家和地区与我们的合作伙伴在医疗保健领域携手合作。如需了解进一步信息,请访问https://www.takeda.com。 

重要提示

就本文而言,“新闻稿”指本文件、任何口头陈述、任何问答会议,以及武田药品工业株式会社(“武田”)就本新闻稿相关内容进行讨论或分发的任何书面或口头资料。本新闻稿(包括任何口头简报和与此有关的任何问答)并非是也不构成、代表或形成任何出价购买、以及收购、注册、交换、销售或处置任何证券的任何要约、邀请或征集,或在任何司法管辖区征集任何投票或批准之一部分。不得凭借本新闻稿公开发售任何股票。除非根据美国《1933年证券法》及其修订进行登记或由此取得豁免,否则不得在美国配售任何证券。本新闻稿(连同任何可能向接收方提供的进一步信息)仅用于为接收方提供信息参考用途(并非用于评估任何投资、收购、处置或任何其他交易)。任何不遵守上述限制的行为可能会违反适用证券法。 

武田通过投资直接或间接所持有公司均为独立的实体。在本新闻稿中,有时出于方便的目的,使用“武田”作为武田及其子公司的统称。同样,像“我们”(主语和宾语形式)和“我们的”这类词语也是子公司的统称或代表公司的员工。这些表述也被用于没有实际意义、不涉及某个特定的公司或某些公司的场合。 

前瞻性陈述

本新闻稿及与之相关的所分发的任何资料可能含有与武田未来业务、未来状况和运营业绩有关的前瞻性陈述、看法或意见,包括武田的预估、预测、目标和计划。前瞻性陈述常常包含但不限于下列措辞,例如“目标”、“计划”、“认为”、“希望”、“继续”、“预计”、“旨在”、“打算”、“确保”、“将”、“可能”、“应”、“会”、“或许”、“预期”、“估计”、“预测”或类似表述或其否定形式。上述前瞻性陈述是基于对许多重要因素的假设,包括以下因素,这些因素可能导致实际结果与上述前瞻性陈述所表达或暗示的内容产生重大差异:武田全球业务所面临的经济形势,包括日本和美国的宏观经济环境;竞争压力和发展情况;适用法律法规的变动,包括全球医疗保健改革;新产品开发中的固有挑战,包括临床成功的不确定性和监管当局的决策及其时间;新产品和现有产品的商业成功的不确定性;制造困难或延误;利率和汇率波动;有关已售产品或候选产品安全或功效的索赔或疑问;诸如新型冠状病毒大流行之类的健康危机对武田及其客户和供应商的影响,包括武田经营所在国的外国政府或其业务的其他方面;已收购公司的合并后整合努力的时机和影响;能否剥离对武田运营非核心的资产和任何此类剥离的时机,以及武田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的Form 20-F最新年报和其他报告中指明的其他因素,具体请查阅武田网站https://www.takeda.com/investors/sec-filings/www.sec.gov。武田不会更新本新闻稿中的任何前瞻性陈述或公司可能发布的任何其他前瞻性陈述,除非是法律或证券交易规则所要求。历史业绩并不能代表未来业绩,而且本新闻稿中的武田业绩或陈述并不能指代,也并非是武田未来业绩的预估、预测、担保或推测。 

医疗信息

本新闻稿所提到的产品可能并未在所有国家上市,或可能以不同的商标进行销售,或用于不同的病症,或采用不同的剂量,或拥有不同的效力。本文中所包含的任何信息都不应被看作是任何处方药的申请、推广或广告,包括那些正在研制的药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Eftimov F, et al.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13;12:CD001797.  
2 Dalakas MC. Nat Rev Neurol. 2011;7(9):507–17.  
3 Köller H, et al. N Engl J Med. 2005;352(13):1343–56.  
4 Elovaara I, et al. Eur J Neurol. 2008;15(9):893–908.  
5 Jacob S, Rajabally YA. Curr Neuropharmacol. 2009;7(4):337–42.  
6 Nimmerjahn F, Ravetch JV. J Exp Med. 2007;204(1):11–5.  
7 Takeda data on file.  
8 Guptill JT, et al. Muscle Nerve. 2014;50(1):47‐51.  
9 Broers MC, et al. Neuroepidemiology. 2019;52(3‐4):161‐172.  
10 Chaudhary UJ and Rajabally YA. J Neurol. 2021;268(4):1366‐1373.

原文版本可在businesswire.com上查阅:https://www.businesswire.com/news/home/20220720005561/en/

免责声明:本公告之原文版本乃官方授权版本。译文仅供方便了解之用,烦请参照原文,原文版本乃唯一具法律效力之版本。 

联系方式:

媒体:  
国际媒体 
Kate Niazi-Sai  
kate.niazi-sai@takeda.com  
+1 (617) 800-3787  

美国媒体 
Kasandra Carr  
kasandra.carr@takeda.com  
+1 (617) 301-2675 

分享到: